logo 返回列表
互联网的人才饥渴症
2021-11-02 1489

    不在互联网行业的人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雅虎北京研发中心宣布关闭的消息对这个行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意味着什么。互联网招聘服务拉勾网第一时间推出了题为「虎变」的招聘专场,吸引了从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到刚刚启动的小创业团队的蜂拥而至。在我的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感叹:我已经从雅虎离职数年,在这几天也接到了大量猎头的电话和邮件关照。如果华尔街是一个对人才明争暗斗的名利场的话,那么硅谷和中关村显然在挖人这件事情上更坦坦荡荡,更追求速度,更像古罗马的竞技场。

    互联网的本质是技术驱动的,通过风险投资的催化快速达到所需的规模,进而形成网络效应的商业模式。这一切的本源是技术,这意味着在任何互联网公司的任何时刻,熟稔技术和技术应用的人才是增长的关键。尽管在以金融为代表的专业服务行业(Professional Services),人才也同样重要,但无论是银行家还是律师,都因为需要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服务,而无法形成「互联网级别」的规模,从而限制了它们对高级人才的数量需求。如今的互联网公司,动辄雇佣数千位名校毕业具有高级学历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以驱动愈发复杂的业务组合,从而衍生出比传统行业更加复杂的组织管理结构。这些年来,它们对「管理」、「战略」等这些一度无关紧要的商学院话题也开始驾轻就熟起来。

我所供职的公司也积极的参与了雅虎北研的人才争夺战。当晚我就接到了 HR 发来的几份简历。这些候选人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教育背景出众,出自于名牌大学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后在大型软件或互联网公司从最基础的岗位一路爬上来,中间可能换过一两次公司,但是能看到在职业路径上稳定的上升轨迹。看着简历上按照时间倒序排列的越来越耀眼的头衔,你随随便便就能写出一本精彩的职场励志小说。

    是的,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兴行业」。在财富 500 强的清单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已经跻身其中。规模化、全球化和职业化是这些企业的标配,曾经以扁平化结构著称的管理方式,也逐渐开始出现职级和管理矩阵。在最近一次美国顶级风投 a16z 主持的关于创业的播客节目中,以工程师文化著称的 Github 公司的 CEO Chris Wanstrath 谈起了 Github 如何开始建设专业的销售团队,发展自己的 Go to Market(走向市场)策略。我不由得感叹:Go to Market 是一个多么具有鲜明「大公司」特色的「行话」啊,也已经出现在 Github CEO 的口头。这是商业周期演进过程中发出的细微声响,齿轮咬合还有点生涩,但是没关系,事情在变得熟悉起来,特别是对商业世界的「成年人」而言。

    随着行业一起成熟的是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我们曾经担心的「青春饭」现象并没有发生。一个刚刚毕业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可以在招聘的时候清晰的看到自己未来五年十年的路线图:花费几年时间在编写代码上,然后逐渐学习带领团队完成更大的项目,最后逐渐升任专门从事管理和沟通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雅虎以及和它同时代的那些互联网公司已经完成了第一代互联网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并开始向整个行业输出人才。之前媒体整理的腾讯、百度、阿里系创业者图谱实际上就是这种输出的结果。类似情况在北京、深圳、旧金山都在发生。就像一个创业公司会从天使投资,经历 A 轮、B 轮融资逐步走向成长和成熟期一样,整个互联网行业正处于从高速成长走向稳定成熟的过程中,业务和组织结构的发展需求催生极度的人才饥渴。而早期企业已经建立的成熟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刚好满足了这些需求。雅虎北研的人才争夺战无非管中窥豹。

    更加值得思考的是,传统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体系能否适应这个变化更快的行业,或者新兴行业能否内生发展出更好的人才发展体系。有时候,面对这些衣着光鲜的「大公司」履历,我不知道他们能否接受一个创业公司的快速节奏,以及对未来的不知从何而来的那种自信和乐观。

作者:张宁Neo

来源:知乎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81864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联系客服

微信扫码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