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返回列表
共享经济时代
2017-05-31 2490


集闲置资产、碎片时间、互联网平台于一身的共享经济,一直被冠以低价格、高体验感的标签。从Uber到Airbnb,从共享车子到共享房子,共享经济正一步步打开原本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以公开个人隐私为代价促成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交易,让传统的隐私观念陷入了公开还是保护的博弈局面。 

虽然隐私的开放会激发双方的信任感,但缺乏权威机构的信用背书,在共享经济中,公众不仅对价格敏感,对时间的容忍感也非常低。然而,要及时、恰当地促成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共享活动,便需要共享平台在对这两个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快速对接。故而,隐私会经历公开、传播、记录、分析、储存五个阶段,最终汇聚成用户信息库,支持共享经济的运作。公开个人隐私已不仅是换取服务的代价,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互动促进了共享活力,成为公众在参与共享经济时所必须支付的信息货币。

在传统经济中,所有权意味着完整的使用权,人们通过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而享有使用权。共享经济则是建立在使用权碎片化的基础上,通过分享某一时段的使用权使交易双方获得额外的收益。当使用权和所有权合二为一的时候,个人隐私得以保障,而当两者被割裂,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披露隐私信息。例如,Airbnb所提供的短租房服务,对于房主和房客的身份审查流程非常严格。如果房东想要分享房屋,不但要提供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号码,电话等常规信息,还要提供社交媒体信息。交易结束后,评价又会二次曝光双方的相关信息。在这场共享活动中,房主和房客通过向Airbnb提供隐私信息而获得参与资格,Airbnb作为双向信息的收集者,负责将这些信息经共享平台传递出去,最终以双方需求的契合形成交易。可以说,共享经济的运行,就是一段个人隐私的开放之旅。


隐私观念变革的背后价值

过去,隐私一直是公众所讳莫如深的,它的形成可归结为两条界限:其一,是否自愿公开。其二,向谁公开?个人的意愿和信息的受众,共同形成了隐私。

如今,用户纷纷在社交网站上进行实名认证,并将包含个人的家庭成员、地址等隐私信息分享在朋友圈中,以此提升自身影响力;又将身份证、银行卡绑定在线上交易APP中,以此获得便捷的服务。共享经济更是公开个人隐私为基础,建立陌生人之间的互信,以信息交易催生货币交易。这些强制规定的背后改变的是公众的隐私观念,从原来的不愿公开转变为现在的乐意分享。加之网络环境的开放,信息一旦入网便会迅速传递到大众视野,信息的受众已难以界定,隐私观念的两条界限正急剧收缩。

隐私界限的收缩,会带来隐私价值的变化,共享经济下的隐私正被重新定义。隐私界限缩小,价值却得以充分挖掘,催生出以信息驱动,需求导向的商业思维。原本带有个人习惯和爱好的主观信息,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价值导向;原本担心因技术信息泄露而导致核心优势丧失,也演变成因固有资源的封闭而引起发展僵化的问题。隐私保护与公开的界限不再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信息用途的不同而变化。

隐私的开放极大丰富了个人社交圈。六度空间理论中曾提出至多通过6个人,就可以将世界上任意两个人联系起来。现在,互联网能将世界各地的信息汇聚到网络空间,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资源,也可以发布信息让自己“被找到”,这样一个双向寻找的过程,等同于扩展了公众的资源渠道。同时,个人信息的明朗化,能够提升用户对于线上社交的安全感,增强用户之间互动交流的意愿,进而打通线上到线下的社交屏障。

志同则道合,社交圈在扩大的同时也会分层,拥有相同爱好的人会自发组建成一个圈子。趋同的价值观使得圈子里的人对特定事物的认识达到高度一致,如此便为企业营造了垂直营销和快速消费的环境,圈层经济随之到来。淘宝的“猜你喜欢”,豌豆荚的“应用推荐”等都是基于分析用户的隐私数据,实现精准营销,隐私信息已成为市场发展的风向标。

如何应对隐私观念的变革?

尽管隐私信息开放是大势所趋,公众的保护意识仍不可松懈,同时也应培养隐私的分类意识,既要挖掘基本信息背后的价值,也要警惕那些一旦公开便会招致危险的机密信息泄露问题。企业则需树立牢固的保密意识,才能形成良好的商业环境。在信息采集时需征得用户许可,保证用户对隐私数据处理和用途的知情权;在处理、存储等各个环节加强防范,维护用户隐私信息的安全。

当大量包含个人喜好的隐私信息活跃于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经营策略也应随之调整。而今,多变的顾客需求经互联网平台放大,个性化需求的规模化生产成为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当量产的优势不再,产品周期急速压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须快速对接,整体链条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成为关键。为了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曾经冗长复杂的流程就需要精简。原本链条上节点企业各司其职,拆离了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售后过程,各方信息传递的失真造成了反应迟钝。而现在大多企业都开始自建渠道,逐渐形成由生产商跨越第三方与顾客直接对接,流程去中介化。为了保证链条的稳定性,企业在挑选合作伙伴时会更加注重专长和学习性。做好核心领域,成为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将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有力手段。

互联网技术将隐私信息完全数据化,形成以大数据分析驱动的商业模式,传统对于隐私泄露的界定和监管手段都不再适用,新的监管措施急需出台。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方,隐私保护的立法建设固然是根本,但缺乏技术支持,监管力度将大打折扣。推动技术发展,利用科技手段保护隐私,将成为监管落实的有效举措。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
联系客服

微信扫码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