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深投资人认为,VC行业正在迅速寡头化,资本圈熟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强化,已经很难被其他基金插足了,几乎所有的项目都会在这张网络内部消化掉。
正因此,顶级投资机构不仅有机会吃到“头啖汤”,也不愁没有“接盘侠”。
一位VC从业者举例称,“比如朱啸虎,他可以直接走上高瓴资本张磊的游艇,也可以直接找到腾讯战投的老大”。
一位资深投资人判断说,“你看看,4月份以后才开始投充电宝天使轮的,还有几家是知名机构?时机早就过了!现在再投这类项目的基金,就等着被清盘吧。”
面对顶级投资机构结成的紧密网络,跟风就成了长尾投资机构的宿命。
“面对风口时,投错不要紧,但不能无所作为,否则不好向LP交待”,遇到一批“to VC”的项目送上门来,双方一拍即合。上述知名机构合伙人估计,“这样的投资机构占到了80%以上。”
投资共享雨伞这种项目也出于无好项目可投的无奈。
一位VC合伙人认为,是因为暂时看不到更好的方向了,而且头部的创业团队毕竟有限,长尾投资机构投不进去,就只能发掘雨伞这种“奇奇怪怪不靠谱”的项目,“纯粹参与一下”,一般也就投几百万,他们肯定是“不抱有多大希望的”。
一门难做的生意
在诸多线下终端产品中,“点位”是被业内反复提及的一个词汇。多位投资人都对36氪表示,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给餐厅这样的点位送“进场费”,越来越无法避免。
自行车可以任意放在马路上,但充电宝要放进餐厅、商场,得先搞定商家。而难就难在这里。
充电宝本身门槛很低,唯一的门槛就成了用大资金量尽早签约尽可能多的餐馆,用资本封住进入的通道。于是,投资人被绑架到了这场赛跑当中,不下重注,扔到市场上可能都没响动。
缩水的财务模型
更加尴尬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一些充电宝企业发现,很多场景并没有产生太高的使用频次。
一家较早拿到大额融资的充电宝企业,其产品的实际使用频次就从商业计划书中预估的单个充电宝一天出借3-5次,缩水至0.5次-0.7次。
另一家获得知名机构投资的充电宝企业则在采用了“免费”策略之后,勉强把频次拉升到一天一次。“如果连每天一次都达不到,你还谈什么共享。”上述投资人始终把频次作为审视共享项目最重要的标准。
腾讯创业的蹲点调查也显示,即使是在北京朝阳大悦城这样的繁华商圈,使用大机柜“来电”充电的,在上午仅发生一次,晚上发生三次;而在一家餐厅和一家咖啡厅,用户使用桌面充电设施的次数均为零。
考虑到充电宝相关报道自3月底就开始频繁占据各家媒体的头条,这意味着,在经历了两个月的市场教育之后,仍然无法达到当初财务模型所预期的租借次数。一位投资人对36氪估计,要培养出用户消费习惯,提高使用频次,起码需要一年时间,这并不是所有的共享充电宝公司都能熬得起的。
在投资人眼中,共享经济还有一种重要的变现方式——广告,这也是VC行业押注充电宝这种传统生意时非常在意的“想象空间”。
祥峰合伙人赵楠就表示,他看重充电宝生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广告变现的价值,他认为桌面式充电宝上的小屏幕在食客用餐期间反复播放两个小时,能给食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广告价值不亚于分众传媒的电梯广告。
几乎所有的共享生意都把广告作为变现方式,比如便利峰借投放单车本身就是一种广告展示行为,还比如小蓝单车计划在车把装上显示屏,期望骑行者在用车过程中能看6次广告,就连共享篮球也在商业计划书中强调变现靠广告。
但实际上,一位零售业人士告诉36氪,有着十几年自动贩卖机经营历史的友宝,近年来开始尝试广告,但广告收入占比仍然有限。“更何况,友宝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在全国拥有三万多台自动贩卖机,才算是具备了规模效应,品牌是讲究门当户对的,如果是一群散兵游勇,什么样的广告商会光顾?”
李鑫达也向36氪坦承,“投资人们都喜欢提广告的变现模式,我其实觉得并没有多少广告价值,一共也没多少量,至少短期内是很难有的,但是投资人就是喜欢听,所以我也都一股脑地拿来讲故事。”
投资人所看重的“线下流量入口”也被李鑫达嗤之以鼻,“如果是手机插上充电之后就给手机预装软件,这样的二次流量分发简直会伤害消费者本来就脆弱的信任,给行业带来灭顶之灾。”
一位VC合伙人反思,一个共享单车项目可以在一年内融上四轮钱,但管理层可能都无法了解公司的车都去了哪里,故障率是多少,一天被骑行了几次,作为资产属性如此强的一个产品可以从免押金甚至到免费骑行,没有人再考虑资产回报率和网络效应——毕竟为了持续融资增加订单量才是最重要的。
但忙着抢项目的投资机构,甚至已经顾不上评估财务模型了,开始凭着感觉做投资。
上述VC合伙人对36氪坦白,“我们投了几个共享的项目,都没有严格地测算过财务模型,因为资本市场火了,现在A轮都不算财务模型了,到了B轮才算。”
就在马化腾和朱啸虎还在争论谁投资的单车更智能时,共享单车的跟风者中已经倒下第一位“烈士”了——自今年1月起投放了一千辆单车的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在4个月后仍然拿不到融资,也找不到并购方,最终只找回了几十辆单车。亏损三百万的雷厚义不得不放弃,他自我安慰道:“就当做公益了。”
而对于高呼“除了妻儿父母,身外的一切均可共享”的oto雨伞创始人刘开俭来说,除了以估值1亿寻求融资之外,他还在寻找当初丢失的那100把共享雨伞。
而强势的点位渠道会吞噬最多的利润。
“商家的圈子很小,谁敢开第一个先河去补贴,后面每一家都要给,拿多少资金都不够。一家给五百块多不多?算下来融十亿都不够花。”一位创业者担忧,一旦“补贴战”开打,海量的餐厅很可能会迅速榨干共享充电宝们的资金。
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充电宝企业在筛选投资机构时,重要标准就是“到账快”。充电宝生意的卡位效应非常明显——一旦有一家占领某家餐馆之后,第二家再进来,成本会升高,于是,所有人都在拼命用地推速度来筑起壁垒。
李鑫达说,“几家领跑的公司,用不了4-6个月,市场就几于饱和,无地可铺了。”
“你不觉得现在速度很疯狂么,北京和上海的地盘可能很快就被瓜分完了。”李鑫达说,“到了5月还做不出样机,就没太多机会了。前面的人现在以每天几千台的速度在扩展。最可怕是产能提升后,后面每天可能是几万台的速度去铺开。
并非所有商家都认可这种新玩意。在36氪的走访中,部分高档餐厅经理表达了对收费充电宝的抗拒,他们认为收费会影响食客的用餐体验,如果再需要食客交押金,买充电线恐怕只会更引起反感。
一位知乎名为“安祖”的投资行业人士则认为,“餐厅的最大诉求是提高运营效率,小机柜和台牌能做到提高餐厅运营效率的任一项吗?我基本看不到。甚至有可能会降低翻台率这一点,就足以判了小机柜和台牌的死缓,贴钱也未必让他们进场。”
更要命的是,美团亲自上阵了。一位业内人士向36氪展示了他和美团点评餐饮平台总裁王慧文的聊天记录,记录显示,美团原本打算以投资的方式来进入这个市场,但在摸过多个充电宝项目的底之后,美团希望将此业务与其他会员业务打通,决定自己上手这桩生意了。
一家投资了充电宝的VC合伙人悲观地认为,美团的进入,一定会改变目前整个市场的格局。“充电宝这件事情最核心的壁垒是控制商户的能力,融到很多钱的玩家只能拼命补贴商户,但美团除了有钱,还能花更少的代价来控制场景。”
相比创业公司要从头开始组建地推团队,美团和餐厅的关系更加紧密,留给充电宝创业公司的时间并不多了。
